找到相关内容38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

    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,以声音、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,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,是“活”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。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...手段,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,是“活”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。作为佛教的仪式本身来说,自它创立之后,一直是通过佛教僧人的身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。唐代义净曾在《南海寄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1882099.html
  • 善观因缘法 安忍自如如

    初动之时,就能觉察、觉照,转恶念成善念,身口就不至于造恶业了。   亲近正法,调伏自心   众生无始劫来的习气、烦恼深厚,虽了达“忍辱”对人生的重要性及修习的入手处,但...

    见某法师

    忍辱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1826221813.html
  • 净土念佛的四层功夫

    调和自然。因此第二步功夫就是要打破计数的执著以及身口的倚重,完全放下了外念的方法,凭借念熟了的佛号种子,直心而念,使心念与佛号融为一体——佛即心,心即佛,除此之外,更无它心。当然中间仍会有妄想浮现,但...

    宋智明

    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6/0729511917.html
  • 和烦恼作战[向魔军宣战]

    ,我们称为三毒,是可以觉察到的。这可以通过种种方法来对治。不过,最根本,还是要把这毒瘤种子铲除。在正念之后,则是正行,也就是正当地生活,并且对于身口防范。   然后,我们当培养我们的定力。这就好比...

    邵祖居士

    烦恼|魔|防魔|降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8/1952495197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协会一诚会长:以戒为师 严净毗尼

    就没有意义。譬如“持”就分为“止持”与“作持”二门。止持门是指对于身口等的过非,制止而不作即为守持戒法;作持门是指对于社会人群乃至一切有情有益之事,能积极去作才算守持戒法。还有“随方、随时毗尼”的制戒...

    杜建陞

    |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4/0836088737.html
  • 涂香满怀乐

    一切净心正念的学问皆是戒。一切的佛法无非都是要清净我们的身口,修正我们的意念,直达真境,如是岂非亦是戒?《毗奈耶经》云:“去非就真也。”譬如修观之时,若不如是想,就是邪念,若不依照这个轨范,则定功、慧观...第一安隐解脱的功德。依此看来,我们应反省,自己是否有薰涂之香令人欢喜想接近?令自庄严法喜,令他亦庄严法喜,而非身口带刺冷,冷漠无情,让人见了避之唯恐不及。如此持戒,反而未得解脱之乐,恐怕已非妙行矣!  ...

    法界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1244553.html
  • 禅支与意言

    姿势动作如何配合?并不是说身口都不动,合掌时不想合掌,唱念时不想开口,就叫禅定。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禅定,而是如木头、石头一样。  从如法的过程来看,也知道自己的身心是依于“法”,而不是依于自己的习惯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54144777.html
  • 人间缺陷与社会弊病

    ,违戾反逆,譬如怨家,不如无子。负恩违义,无有报偿,放恣游散,耽酒嗜美,鲁扈抵突,不识人情,无义无礼,不可谏晓。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,不恨父母之恩,不存师友之义。意念身口,曾无一善,不信诸佛经法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1146230.html
  • 菩提道上闻思修

    暴躁(嗔)”和“自赞己功(慢)”乃是我此生的业障病根。虽然外在粗的身口之“嗔、慢”看似稍减,但意念之“嗔、慢”心仍不时在观照中现形。怎么办?“凡事心存和乐(去嗔)”、“凡事心怀感恩(去慢)”是观音菩萨...

    陈尤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4547237.html
  • 四念处法门 (二)

    ,就是说我们能够在受这边多停留一些时间,接下来所发出身口的行为会比较理智。理性一些,这样我们身口的展现就是一种“道”的展现,而不是一种“业”的展现。 ...

    林武瑞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4051728.html